體驗行業(yè):修鞋匠
體驗地點:縣城新建中路新政巷口
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。”曾經,在人們的記憶里,修鞋匠是過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職業(yè)之一。如今,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修鞋這一老行當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。但在縣城新建中路新政巷口,68歲的單體濤還在堅守著這一老行當。

單體濤接受記者采訪。 (陳其龍 攝)
從業(yè)45年來,他憑借精湛的手藝和周到的服務,贏得了顧客們的一致認可,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“老單爹”。9月17日早上7時許,記者跟隨單體濤來到他的攤位,體驗修鞋匠的一天。
一張自制的鐵皮工作臺,一臺磨得發(fā)亮的老式手搖補鞋機,一只略顯陳舊的工具包,幾張供顧客閑坐的凳子,是單體濤的“全部家當”。單體濤放下手中的保溫杯,撣了撣凳子上的灰塵,邊整理著工具包邊告訴記者,因為他的修鞋水平在遠近已有不錯的口碑,所以找他修鞋的大都是“回頭客”。
單體濤一邊說著,一邊從工作臺下拿出兩塊橡膠鞋釘、一個鐵拐子,順手將一雙女士皮鞋放在鐵拐上面,用錘子敲了起來。“這雙鞋是顧客昨天送過來的,鞋跟釘壞了。”單體濤告訴記者,除了修補鞋子,街坊們需要修車、修傘、打孔、換拉鏈都會找他。
交談中記者了解到,單體濤在成為修鞋匠之前,曾在一家磚瓦廠工作,由于一些變故,不得已離開了磚瓦廠。1979年,23歲的單體濤為了養(yǎng)家糊口,便跟著師傅學了修鞋的手藝,在原文化館門前擺起了修鞋攤,做起了修鞋匠。在隨后的45個年頭里,他從文化館到縣社巷,再到現在的新政巷。每天7點半出攤,晚上七點左右收攤,循環(huán)往復45年,單體濤也從“小單”變成了“老單”。
“當時,修雙鞋子只要幾分錢,修拉鏈也才2角錢。過去都穿解放鞋,破幾個洞都舍不得扔的。那時候修鞋子的人真多啊,我每天從早忙到晚,中午也不回去。我記得第一次出攤就掙了38元。”單體濤說,修鞋這個行當雖然掙得不多,但日積月累下來,日子也算過得去。
說完,單體濤又從工作臺下拿出一雙開了線的男士皮鞋,將鞋子放在手搖補鞋機上,然后將兩根絲線先后穿進針孔,再慢慢地搖起轉輪。不一會兒,鞋子縫補完成,他從抽屜里拿出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去多余的線頭,三兩下的工夫,一雙鞋子就修補好了。“手藝人,每天修修補補的,要有足夠的耐心。不管怎么樣,活兒得干得漂亮!”單體濤用他布滿老繭的雙手托起修好的鞋子又端詳了片刻,才放進袋子里裝好。
“來啦,坐會兒。”這是單體濤和顧客打招呼的慣用方式。“前陣子剛買的皮帶,掉了顆螺絲。”市民張大爺邊說著邊拿出皮帶遞給他。單體濤接過皮帶看了看,從工作臺下的抽屜里找出一枚螺絲擰上,又仔細檢查了一遍??吹綇埓鬆敎蕚涮湾X,他立馬推辭道:“順手的事情,不用了。”“老單爹這人很不錯,我們街坊鄰居平時有個修修補補的找他,從來不收錢,你硬塞給他也不要。”張大爺告訴記者。
“在這做的年頭久了。附近家里有個什么東西需要修修補補的市民都來找老單。”單體濤的妻子董秀云告訴記者,為了不讓大家跑空,天氣不熱的時候丈夫中午都不收攤,她會從家里帶飯過來,和丈夫一起吃。若臨時有事走開了,前來修補的顧客也可以撥打墻上的電話,隨喊隨到。
采訪中記者發(fā)現,單體濤的修鞋攤不僅是便民服務點,還是個居民“聯絡點”,鄰居們沒事就過來坐坐,聊聊天、打打牌,單體濤修鞋的時候,也會時不時地和他們開開玩笑,歡笑聲不絕于耳。
“老單爹手藝好,好多顧客都是從遠處尋過來的。”“很熱心,遇到有困難的人他都會幫上一把。”“他人很實在,價格也公道。碰上殘疾人和老年人,他都不收費。”……看到單體濤正在接受記者采訪,大家你一言我一句,紛紛豎起大拇指夸贊了起來。
“現在許多年輕人,鞋子穿壞了就扔了。不像以前,一雙鞋縫縫補補能再穿好幾年。”單體濤感慨地說,“現在的生意雖不如從前,但只要還能干,就會一直干下去。我也不指望能掙多少錢,就想著能讓有需要的人隨時能找到我。”
記者手記:從青壯小伙,到銀發(fā)老人。45年來,單體濤日復一日地守著他的修鞋攤,其中的辛苦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,但堅守這門手藝的決心,著實讓人佩服。在我看來,這條小巷的動人之處在于,我們既能體會到老手藝人的匠心和堅守,又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和“煙火氣”,溫暖又治愈。 (本條新聞版權歸濱??h融媒體中心所有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