鑄盾防微杜漸捍衛(wèi)成功之城
2024-06-07 18:46 瀏覽人次:
《伶官傳序》中有這樣的名句:“夫患禍常積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。”它告訴我們不可沉溺于所好之物,要防患于未然。在新時代新背景下,我們面臨著挑戰(zhàn)和機遇并存的情況。那么,我們應當如何應對挑戰(zhàn)、把握機遇呢?我的觀點是:以防微杜漸為盾,堅決捍衛(wèi)成功之城。
如果成功是參天大樹,那防微杜漸便是肥沃的土壤。樹離開了土壤便難以存活,成功亦如此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幾年,終滅吳國,取得成功;而吳王就是因為沒有做到防微杜漸,最后落得了一個國破家亡的下場。由此可見,我們不能因一時的成敗而放下戒心,而應該斬草除根,永絕后患。
如果成功是一艘船,那防微杜漸便是那海風海浪。如果順風航行,船便能減少損失,最終到達彼岸;迎著海浪而上,經(jīng)過數(shù)萬次的拍打,無數(shù)次地改變航線,運用智慧和經(jīng)驗,開辟出一條完美的航道。袁隆平院士在經(jīng)歷饑荒后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糧食的短缺。在夜以繼日、廢寢忘食地培育實驗下,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。這種水稻不光單產(chǎn)率高于其他水稻,且抗病耐旱能力更強,解決了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。由此可見,成功某種程度上依賴于防微杜漸,防微杜漸也為成功提供了發(fā)展空間和動力。那么,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呢?
防微杜漸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致的感知力,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果斷的性格。洞察我們周圍的一切事物,去感知它們的具體情況,判斷是否對自己有利,果斷地做出選擇。“將災禍的萌芽扼殺在搖籃里”便是對此最好的詮釋。當然,我們也不能過于謹慎,有時過于防微杜漸,反而會適得其反。岳飛過于憂患奮勇抗金,卻遭到秦檜和君王的猜忌,致使北伐失敗南宋最終趨向滅亡的下場。齊桓公向鮑叔牙表達了渴求賢才之情,鮑叔牙憑借敏銳的眼光將管仲推薦給了他。秉持著信任和預判,化險為夷,齊桓公任用了管仲,而沒有報復私仇將他處死。這一行為,也為齊桓公日后稱霸諸侯奠定不可或缺的人才基礎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,但不變的是人們對于成功的渴求。作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,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擔。我們應站在歷史的長河中,吸取前人之教訓,展望美好未來。以防微杜漸為盾,堅決捍衛(wèi)成功之城?! ≈笇Ю蠋煟毫值辣?/div>